:::

活動花絮 管理員 - 本會消息 | 2016-05-30 | 人氣:1779

完善兩岸勞動與社會法制研討會,熱烈精彩

 

完善兩岸勞動與社會法制研討會於2016年5月5日在台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隆重舉行,由國內法學界教授專題演講,並由中國法學會海峽兩岸關係法學研究會的團員教授、專家,針對主題提出看法與回應,也說明目前中國大陸在這領域的作法與成效。現場更有國內法律專家學者、律師以及業界人士到場聆聽,熱烈討論。主辦單位希望藉由此次的研討,讓兩岸的社會法與勞動法能有更進一步的交流與提升。

本次研討會由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公法中心主辦,中國法學會海峽兩岸關係法學研究會與會,由本會與台灣社會法與社會政策學會共同協辦,以社會法與勞動法為主軸討論相關議題,讓與會人員清楚認識兩岸在社會法與勞動法的演進歷程與目前狀態,也彼此分享共同努力的目標。

研討會首先由前立法院院長、現任立委王金平先生做開幕致詞,說明台灣四大年金的發展歷程。目前台灣符合勞動基準法的國民約有一千萬左右,近期醫師團體提出應將醫師也納入保障範圍,可見勞基法對整個台灣社會有相當的安定效果,因此更顯示出目前年金改革的迫切性,更對未來年金的立法與改革報以相當的期許。開幕另一位致詞的貴賓是海研會副會長張鳴起,他提到由於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勞動關係運行在保持中期穩定基本面下,也發生了波動;包括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等勞動條例以及企業等都有提出修改法律的需求,而無論是否修改法律,都須以國情、學習的經驗,借鏡來做考量的基礎。台灣與大陸是同文同種的,所以勞動、法律皆是雷同的,因此能有此次座談,應是能對兩岸的發展帶來很多益處。

主題演講首先由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暨國家發展研究所張志銘教授主講,講題是勞動法與社會法的分進與合擊;他說明當勞工的問題無法用勞動法來解決時,就會衍生為社會問題,而社會政策,則擔負起做為矯正因經濟政策導致的市場失靈的政策措施。以勞工發生職業災害為例,有時並不是個別顧主的資力所能負擔;因此,國家除了以勞動法來規範外,也會提供另外一套完整的社會福利法規,以解決勞工有關的困厄情境。這一套社會福利法,不止在解決勞工問題,更著眼於社會上所有各種不幸人群所遭遇的生活困境,但其中與勞工有關的,比如對於貧困勞工之社會救助,或是保障勞工疾病、老年、殘廢、職災之勞工保險,乃至對於勞工在雇主破產時積欠工資的墊還等等,可以合稱為「勞工社會福利法」。張教授期待有朝一日,社會政策不只是一種矯正市場失靈的補充政策,更是為市場經濟先行設定了其發展的框架,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上,放任自由經濟發展。

接著社會法的第一篇專題報告,是由成功大學法律系蔡維音教授主講。講題是「當前台灣社會福利法制發展的主要課題(一):二代健保」,蔡教授提到,補充保費新制於制度改革之際匆促補位,在立法方向上急速轉變導致在立法技術與正當性上都可能未盡周延。因此,自上路以來,受到多方的激烈抨擊,尤其是在對於經濟弱勢者失衡的負擔上。例如,兼職者大多數是低薪族,但其被課的補充保費卻高於一般正職工作者。因此主張雇主對其雇用勞工之特別保費分擔應予保留,正職勞工與兼職勞工的雇主分擔應當一致;國家的補貼負擔則可以依政策重新檢討。

社會法第二篇專題報告,由國防大學法律系鍾秉正教授主講。講題是「當前台灣社會福利法制發展的主要課題(一):年金改革」,鍾教授首先提出社會安全的理念,它是描述一種人民普遍可以依靠的經濟基礎,此思維發展始於18、19世紀的工業化社會,近代社會透過勞雇關係所建立的職災保護以及勞工退休等制度,多半是此觀念的延續。我國社會法體系的建立,張教授採用德國社會法學理的分類模式,區分為社會預護、社會扶助、社會促進與社會補償四大項。2008年的勞保年金乃是我國社會安定的一大進展,使廣大勞工可以享有年金保障,免於一次性退休金的自負風險。在長期性與浮動性的運作模式下,年金並非完全來自被保險人本身的貢獻,而所謂「年金權利」不過是一種參與分配的機會而已。因應經濟與社會的變化,年金改革似乎是必然的。

勞動法的專題報告是由東海大學法律學院林更盛院長主講:當前台灣勞動法制發展的主要課題。首先是勞動基準法的修正,如勞動基準法第10-1條,雇主調動勞工工作,不得違反勞動契約之約定,並應符合下列原則:一、基於企業經營上所必須,且不得有不當動機及目的,但法律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二、對勞工之工資及其他勞動條件,未作不利之變更。三、調動後工作為勞工體能及技術可勝任。四、調動工作地點過遠,雇主應予以必要之協助。五、考量勞工及其家庭之生活利益。此為所謂的「調動五原則」,雇主對於勞工的調職應遵守此五項規定。台灣從1993年進入高齡化社會,到2025年則進入超高齡社會。在勞動法上則會面臨年齡的歧視問題,而對於雖老齡但體力仍可負荷的勞工,應給予部分工時工作的機會,除精神上的支持,更可給予經濟上的報酬,再者也可鼓勵退休勞工做志工服務,志工雖是無償,但卻須有職業災害的保護,這些都需修法予以配合。德國近期提出工業4.0與勞動4.0,這些工業科技的發展,將會使勞資關係面臨嚴重的挑戰。例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等科技,將大量減少工人的就業機會。因此,如何兼顧企業營利與工作權的保障,如何提升員工的職能與再訓練;兼顧科技與人的尊嚴、工作與家庭的平衡,都需共同面對與準備。

此次研討會,在所有與會學者專家熱烈討論與交流中,圓滿落幕。本會全體會員期待兩岸的勞動與社會法在學者的拋磚引玉下,進而匯聚各界意見,作為修法之參考。讓兩岸的勞工能在社會法與勞動法的雙重保障下,獲得更安定與富足的生活。

相關活動照片,請見[活動剪影]。

 

:::
法學文章
展開 | 闔起